亚洲一区图片,青青青国产在线,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观看,色综合天天,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视频专区,午夜精品区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傳承

2019年04月01日 13:29    來源:江西日報    周友珍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代相傳的文明積淀,是文化基因的生命記憶。

  物換星移。隨著時代的變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目標,成了非遺傳承的首要挑戰(zhàn)。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一步傳承發(fā)展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日前,2019-2021年度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傳承基地和傳播基地名單公布,在127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中,我省部分高等院校、中小學入選。集納莘莘學子,又擁有豐富的文化學術資源,學校特別是高校,在非遺的傳承和傳播中擔當起特殊使命,為培養(yǎng)更多更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做出積極貢獻。

  傳承

  非遺技能大師工作室落戶校園

  3月27日,在江西旅游商貿職業(yè)學院非遺傳承基地,夏布繡技能大師工作室迎來了本校的體驗者。據工作室校方負責人王明昱老師介紹,近期學院組織教工進行研學產品的體驗,通過觀賞夏布繡作品、感悟夏布繡文化、學習夏布繡針法、制作夏布繡作品,對課程設計和研學服務提出建議。下一步,夏布繡技能大師工作室將逐步對外開放,為中小學生提供研學服務。

  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夏布繡,俗稱“麻布刺繡”,源于北宋,流傳于我省民間尤其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夏布之鄉(xiāng)”新余市。質地粗獷、古樸的夏布,與精巧、細膩的繡工結合,形成獨特的藝術語言,質感強烈、色澤典雅,頗具水墨丹青之神韻。

  將夏布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校園,江西旅游商貿職院可謂搶占了先機。早在2015年,學院就和國家級非遺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張小紅大師進行接洽,聘請她為客座教授,從非遺傳播、技藝傳承、創(chuàng)意產品研發(fā)、培訓課程設計、對外交流參展等方面進行產學研合作。學院投入300余萬元,建設了占地面積220余平方米的場館,2018年5月15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夏布繡技能大師工作室在該學院正式掛牌。

  江西旅游商貿職院黨委書記趙恒伯說,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校園,就是要搭建高技能人才研修及培養(yǎng)平臺,探索高等職業(yè)教育改革。通過現(xiàn)代學徒制教學模式,以技能大師工作室為載體,以學習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任務,開發(fā)創(chuàng)新夏布繡向旅游產品、家紡、服飾方向市場化實用型轉變,同時對接學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yè)多門專業(yè)課程的課外實踐,建立科學的技能訓練體系和常態(tài)培養(yǎng)機制,更好地傳承、弘揚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yǎng)一批具有絕技絕活的高技能人才。

  掛牌儀式上,2017級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yè)的陳小朵、唐園榮等12位同學,恭敬地向張小紅大師行拜師禮,成為首屆夏布繡學員。學員們說,在張小紅大師和繡娘身上,不僅學習到了技藝技能,增強了就業(yè)競爭力,更學習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技藝和身心得以雙修。

  據介紹,學院夏布繡技能大師工作室掛牌后,積極開展培訓、研修、交流、攻關等活動,組織非遺教育體驗活動,舉辦夏布繡非遺文化推廣及教育活動,免費接待政府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學校師生團體參觀體驗人數(shù)已過6000余人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態(tài)傳承及相關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策略研究——以江西夏布繡為例》入選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課題、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課題,研究編寫《夏布繡技藝技法》培訓教材一冊,出版《張小紅與她的夏布刺繡藝術之花》《學習之星》等音像品,真正做到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聽得見、帶得走、學得來”,傳播有溫度、有質感的非遺,激發(fā)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增強非遺保護的自覺性。

  實踐

  為非遺創(chuàng)造性轉化插上翅膀

  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是非遺傳承的直接目標。

  在江西工業(yè)貿易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西省稻作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基地展示的五谷糧食畫,勾勒出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幸福美景。小米、紅豆、綠豆等顏色各異、形狀不同的植物種子,通過選粒、浸藥、風干、晾曬、粘接、定色、裝框等科學工藝流程,被制作成了顏色自然天成的五谷糧食畫。學院糧食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占劍華表示,稻作文化是千百年來勤勞人民在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用來表達豐收的喜悅,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谷糧食畫,是稻作文化的藝術體現(xiàn),也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西工貿職院作為我省唯一一所糧食高等院校,辦學55年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依托江西自然稟賦、歷史人文、資源環(huán)境以及自身糧食行業(yè)辦學特色,以糧食文化為根魂,以五谷糧食畫為載體,不斷創(chuàng)新稻作文化非遺傳承教育的理念、形式與方法。據該院院長雷筱芬介紹,針對非遺傳承教育中存在的“課程缺乏體系性、重技藝和經驗傳授而忽視人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活力不足”等問題,學院深入開展系統(tǒng)研究,自2013年11月起,提出了“雙五”理論觀點——“五品轉化,五育并舉”的稻作文化非遺傳承教育理論,并不斷總結完善。

  “五品轉化”即人品轉化成匠品、匠品轉化成作品、作品轉化成產品、產品轉化成商品。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愛國主義、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五谷糧食畫創(chuàng)作主題構思,立德鑄魂培育高尚人品;厚植追求卓越與勤業(yè)精業(yè)的匠品;形成知行合一、以藝載道的作品;通過產教融合、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把作品開發(fā)成符合時代需求的產品;最終成為滿足人民生活的商品。同時,確定與之相對應的“五育并舉” 教育目標,堅持明德引領風尚,以美育和勞育為抓手,讓稻作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了非遺有效傳承與活態(tài)傳承的良好氛圍。

  江西省占劍華五谷糧食畫技能大師工作室2018年在該院正式掛牌,今年成功入選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基地。近4年來,學院共培養(yǎng)了高端五谷糧食畫教育者56人,為5678名學生開展通識教育,培養(yǎng)了369名專業(yè)人員,125名技藝精英;開展社會交流活動162余場,38萬多人次參與;學生參加校外競賽獲國家級獎項21人次,省級獎項165人次。學校辦學特色更加彰顯,先后受邀參加2018全國糧食科技活動周、第二屆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對接會等活動,接待省內外126所高校前來觀摩、交流,獲得高度評價,有力地推動了非遺在高校的傳承與發(fā)展,擴大了江西稻作文化在全國的影響力。

  稻作文化非遺項目實施以來,不僅在育人育才上見成效,而且在服務社會中有大作為。2018年,學院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五谷糧食畫相關產業(yè)年營業(yè)額達580萬元,促進了地方文化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依托非遺技藝精準扶貧,學院先后在上猶縣、弋陽縣開展“糧心扶貧、糧藝傳情”扶貧活動,幫助老區(qū)人民掌握五谷糧食畫制作技能,走上技術脫貧之路。

  研究

  打造非遺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平臺

  學校是非遺和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沃土。放眼省內,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非遺保護事業(yè)。

  在此次公布的2019-2021年度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傳承基地和傳播基地名單中,宜春學院、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上饒師范大學、華東交通大學、江西財經大學、井岡山大學、贛南師范大學、南昌師范學院、江西理工大學、新余學院、九江學院等入選為非遺研究基地,江西旅游商貿職業(yè)學院、江西農業(yè)大學、南昌工學院、南昌職業(yè)學院、豫章師范學院、南昌大學、江西工業(yè)貿易職業(yè)技術學院等入選為非遺傳播基地。

  與傳統(tǒng)的非遺技藝傳承方式相比,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教育環(huán)境和創(chuàng)新平臺等方面具備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高校集中了諸多學科的高層次研究人才,能夠幫助非遺技藝建立完整的理論體系,整合相關學科領域,突破原有束縛,廣泛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

  東華理工大學以徐國華教授領銜,整合文法學院、江西戲劇資源研究中心的學術資源,在地方戲曲與非遺文化研究與傳承方面取得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成果,成功入選非遺研究基地。據東華理工大學江西戲劇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劉文輝教授介紹,非遺基地研究重心在于地方戲曲,重點關注儺戲、孟戲與地方祭祀文化,采茶戲與地方戲曲表演,弋陽腔、宜黃腔與戲曲聲腔遺存等領域,深入開展田野調查,做好江西地方戲曲文獻整理、江西地方表演影像數(shù)據庫開發(fā)、非遺傳人口述資料匯報等基礎文獻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拓展地方戲曲研究空間。推動校園非遺文化建設,建立地方戲曲展播室,整合學術資源,開設《江西戲曲文化》校本課程,依托撫州湯顯祖戲劇節(jié)及國際文化交流月活動平臺,組織學生與國外劇團及學校團體開展戲劇工作坊活動,推進江西戲曲非遺文化的國際交流。

  江西財經大學集合學科、師資、科研等優(yōu)勢,構建起一支跨學科、多元化、復合型的非遺研究隊伍,為非遺產研究基地提供固定場所和開展科研活動必備的基礎條件,確保每年科研資金投入。邀請國內非遺研究知名專家、學者,對學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研究方面進行指導。學校教師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獲得文化部等高層次非遺研究課題4項、省級課題18項、專著7部、論文40篇。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后、傳承有序,“非遺+高!蹦J,是一條現(xiàn)實路徑。我省高校正在構建區(qū)域性非遺傳承體系,努力抓好學術和教學兩個團隊建設,探索多元課堂,夯實傳承平臺,為非遺傳承和發(fā)展注入更多新鮮血液。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也為校園文化建設寫上了厚重的一筆。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yè)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傳承

2019-04-01 13:29 來源:江西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