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图片,青青青国产在线,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观看,色综合天天,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视频专区,午夜精品区

百載共守護 一城盡風華——寫在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際

2025-10-10 07:05 來源:新華社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單曉冰)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百載共守護 一城盡風華——寫在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際

2025年10月10日 07:05   來源:新華社   

一脈文淵紅墻銘史,百年守望紫禁流芳。

首都北京,綿延7個世紀的中軸線中心處,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筑群——故宮,將迎來歷史性的日子。

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這是一份厚重的時代記憶。

百年前,這里重門徐啟、百廢待興;抗日戰(zhàn)爭時期,故宮人攜近兩萬箱文物避敵南遷、以身護寶;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事業(yè)發(fā)展翻開嶄新一頁,逐步建立起科學完整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及傳播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故宮博物院迎來了一個高速發(fā)展的繁榮時期。秉持“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發(fā)展理念,這座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煥發(fā)出新的時代光彩。

穿越百年歷史煙云,巍巍故宮存史博物,擁抱世界闊步未來。

從帝王禁苑到人民的博物院

國慶中秋假期,莊嚴恢宏的午門前,許多游客披著晨光而來。

觀眾在“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上觀賞青銅蓮鶴方壺(2025年9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午門城樓上,“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面向公眾開放。這場獻禮百年院慶的大展上,人們可以一睹十年難見的《清明上河圖》、凝望傳承三千多年的亞醜方尊、定格含義雋永的金甌永固杯……

穿越午門,經內金水橋,沿中軸線前行,人們可以在紅垣黃瓦的三大殿,感悟盛世皇朝的和合風范;可以透過東西六宮精巧的陳設,捕捉宮廷生活的溫婉氣息;可以從養(yǎng)心殿東暖閣卷起的黃紗簾中,追溯百年前的風云滄?!?/p>

這是朝霞下的北京故宮西北角樓(2024年11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每個開放日,都有數以萬計的參觀者來到故宮博物院,駐足、漫步、驚嘆。

一脈文淵,百年傳承。

1925年10月10日下午2時,故宮博物院在乾清門內舉行開幕典禮。會后,清室善后委員會通電各界,宣布故宮博物院成立。

消息傳來,北京城萬人空巷,人群如潮水般涌向故宮。

一份當時的報紙這樣寫道:“數千年宮殿尊嚴,昔為夢想所不可得到者,今則略破慳囊,即允吾人昂首闊步,眺望談笑于其間……人多道窄,洶涌而來,擁擠至不能轉側,殿上幾無隙地,萬頭攢動,游客不由自主矣。”

一句“昂首闊步”,足以讓人想見,當皇家禁區(qū)變?yōu)榭勺杂蓞⒂^的博物館,人民有多驚喜。

這是在北京故宮角樓附近拍攝的月亮(2025年10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然而,彼時的故宮,宮殿年久失修、院落蓬蒿滿地。博物館的事業(yè),起步維艱。

沒有藏品,何來博物館?千緒萬端間,第一批守護者從點查宮內“家底”入手,開始了篳路藍縷的征程。

1924年的冬天,北京呵氣成霜,點查人員被西北風打得身子直轉。他們以組為單位,用最原始的方式查封各宮殿并逐件清點故宮物品。

這項中國文物史上規(guī)??涨暗那妩c登記工作持續(xù)至1930年3月,不僅留下了百萬件文物的原始檔案,更留下了“國寶公有”的精神傳統(tǒng)。

“故宮的豐富藏品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故宮博物院代表國家進行保管,弄清這些財產的底數并認真妥善地加以保管,是對國家對民族負責任的表現,不容許有半點疏忽與懈怠?!惫蕦m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說。

先輩的精神延續(xù)百年。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的清理,在1949年前進行了1次;1949年至2010年,共開展了4次。如今,全院文物藏品總數已經精確到個位。195萬件(套)文物分為25大類、百余個小類,共同組成價值不可估量的文化寶庫。

要守護這份國家寶藏,不僅需要心細如塵的管理,有時也要有驚天動地的智勇。

長江拍岸。沿江的一處山坡上,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靜靜佇立,向世人訴說那段可歌可泣的護寶故事。

1933年2月,侵華日軍步步緊逼,故宮文物危如累卵。為守護中華文脈,故宮博物院組織動員,將文物分批南遷,開啟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史上的一次偉大遷徙。

自華北出發(fā),輾轉東南,又西遷至川黔等地。近兩萬箱南遷文物踏秦嶺之飛雪,越湘黔之重山,凌三峽之驚濤,克蜀道之多艱,歷程二十余載,行程數萬里。

這條銘刻在中華大地的護寶之路上,無數仁人志士拼死捍衛(wèi),“人在文物在”的信念矢志不渝。

游客在故宮東側的皇極殿石鼓館觀賞石鼓(2025年7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出土于唐朝、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的石鼓,是南遷文物中的代表。

被層層包裹的石鼓,裝箱后每件重逾2噸。遷移中,這批石鼓隨守護者一同經歷了轟炸、火災等險情;回遷時,又遭遇兩次車禍。所幸文物無損。

時任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后來說:“像這一類的奇跡,簡直沒有法子解釋,只有歸功于國家的福命了。”

新中國成立后,南遷文物分三次北返故宮。故宮博物院各項工作陸續(xù)恢復并取得新進展,深刻影響了近代中國博物館理論、文物保護實踐和歷史文化研究等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

時光匆匆,距抗戰(zhàn)勝利已有80個春秋。這十面意義更加不凡的石鼓現陳列于故宮東側的皇極殿石鼓館中。立于石鼓前靜靜觀想,其上猶可分辨的篆文,既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例證,也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文脈不絕的見證。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今天的故宮博物院,已成為無數人心馳神往的中華文化地標。

游人在北京景山公園觀看故宮全景(2025年10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據統(tǒng)計,1949年至2019年的70年間,故宮博物院累計接待觀眾4.56億人次。2009年,接待觀眾人次首次突破1000萬。2024年,接待觀眾超1760萬人次。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認為,故宮博物院的成立,將昔日帝王居住的宮苑禁區(qū)變?yōu)槠矫癜傩湛梢宰杂蓞⒂^的場所,將僅供皇帝觀賞享用的珍寶,變成全民族的共有財富,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創(chuàng)了中國博物館之先,完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壯舉。

漫步于舉世無雙的宮闕,請別忘記,無數先輩的執(zhí)著,才締造出這座屬于人民的博物院。

從宮廷珍藏到中華文化的殿堂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故宮是了解中國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

故宮博物院西側,一排樸素的中式平房,內里卻大有乾坤。大名鼎鼎的故宮“文物醫(yī)院”里,“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理念深入人心。

工作人員在故宮文物醫(yī)院內修復一幅清代畫作(2016年12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室、有機質文物保護實驗室、紡織品修護室、古書畫修護室……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文物醫(yī)院”,100多名文物修復領域的專家在此“望聞問切”“治病會診”。

“你看,這是我們用3D打印技術做出的補配雕花構件的修前模擬實驗模型。”

在木器修護室,文物修復師黃齊成如數家珍地介紹起用3D打印技術修復養(yǎng)心殿文物的過程。

可巧手以繼拙作,不可庸工以當精制。修復這幾件巴掌大的構件,花費了半年。

“只要是文物,我們都一視同仁。”黃齊成堅定地說,“不管是寶珠、龍椅,還是日常用品,都是故宮文化傳承體系中的一部分。我們的責任就是最大可能地延長它的壽命,最大化地保護它的價值?!?/p>

書畫臨摹室門前,一副今年春節(jié)新貼的對聯筆力遒勁:上聯“心中常存萬壑”,下聯“筆下自有千秋”,橫批“沉心靜氣”。

觀眾在“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上觀賞五牛圖卷(2025年9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文物修復者的工作一如此聯?!鞍倌晔刈o”大展中亮相的現存最古老紙本中國畫、唐代韓滉《五牛圖》,便是在沉心靜氣的匠心巧手下,穿越千秋,展卷人前。

這件稀世名作,一度千瘡百孔、遍身霉斑。1977年,畫作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專家孫承枝主持修復。

接到任務的孫承枝寢食難安。年近古稀的他拿著放大鏡反復查看,對畫作破損情況細細研究。經過淋洗、去污、補紙、全色等數道復雜工序,歷時8個月,千年古畫煥然一新、重現光彩。

何止《五牛圖》。馬王堆T形帛畫、銅奔馬“馬踏飛燕”、三星堆青銅器……無數國寶背后,都有故宮文物修復師的身影。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各地各類傳統(tǒng)手工技藝頂尖人才匯聚故宮,一邊工作,一邊培養(yǎng)傳承人,至今已形成較為整齊的傳承梯隊。

“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此平常的話語,卻是多么驕傲的功業(yè)!

正是他們,讓中華文化瑰寶綿延不絕、生機勃發(fā)。

如果說花幾個月時間修復一件器物考驗的是匠心,那么修繕古建筑則需要以十年、二十年為計的恒心。

不久前,修繕后的寧壽宮花園再度迎客。

裝飾枕繡品由30多名刺繡藝人用1年多時間完成,花園整體燙樣由40位工作人員歷時2年制作,修復倦勤齋里的通景畫耗時3年多……面積不大的花園,整整修了25年。

養(yǎng)心殿修繕用時10年、“故宮整體維修工程”耗費18年、故宮博物院古窯址調查工作持續(xù)70多年……時間,不過是故宮人精益求精的注腳。

“故宮研究的許多項目,是要下氣力的,是要多人的合作,而且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甚至需要數代人的接力奮斗?!编嵭理蹈锌?/p>

迎來百歲生日的故宮博物院,已在奮斗中結下累累碩果。

練絕活,文物保護修復體系完善成形——

以科技手段為支撐、以傳統(tǒng)技藝為基礎,故宮博物院形成了文物科技研究、保護修復、制定保護標準三位一體的文物保護修復體系,擁有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每年完成保護修復文物300余件,承擔各項科研課題30余項。

記者在故宮大高玄殿數字館內體驗互動設備(2025年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重創(chuàng)新,科技賦能文物保護傳承——

超過100萬件(套)的文物和古建筑得到數字化采集。數字文物庫對外發(fā)布10萬余件文物高清數字影像,推進院藏文物數字信息的公眾共享。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推出故宮九大場景應用,讓數字故宮賦能現實中的故宮博物院。

強理論,故宮學研究不斷深入——

一批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成為故宮學研究的生力軍;故宮學方向已畢業(yè)與在讀的研究生數量超過百人。2024年,故宮學研究院成立,標志著故宮學完成從理論構建到體系化發(fā)展的跨越。

500余年皇家積淀、100年弦歌不輟,筑成中華文化凝練升華的神圣殿堂。

從中國的故宮到世界的文化遺產

2014年3月27日,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習近平主席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進行歷史性訪問并發(fā)表重要演講。

“我參觀過法國盧浮宮,也參觀過中國故宮博物院,它們珍藏著千萬件藝術珍品,吸引人們眼球的正是其展現的多樣文明成果。”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以東西方兩大宮殿博物館為范例,闡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深邃道理。

早在17世紀,以紫禁城和凡爾賽宮為中心,中法兩國之間就有著廣泛而深入的人員往來、思想交匯、文化交流。據不完全統(tǒng)計,故宮博物院藏有外國文物1萬余件。

新時代的故宮博物院,作為聞名四海的世界文化遺產,亦是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

文明的瑰寶在此交相輝映——

今年春天,人們驚喜地發(fā)現,莫奈花園與乾隆花園“相遇”了。

觀眾在故宮博物院同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樂林泉——中外園林文化展”上觀賞莫奈油畫《睡蓮》(2025年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在故宮博物院同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樂林泉——中外園林文化展”上,當莫奈名作《睡蓮》與清石濤繪《墨荷圖軸》一同亮相,人類文明的光輝突破時空桎梏,點亮觀眾心靈。

這是“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上展出的陶彩繪馬與三彩駱駝(2024年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fā)展的活力來源?!白辖桥c‘海上絲綢之路’”展、“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故宮博物院引進了近30個來自亞洲、歐洲、美洲地區(qū)的文物展覽,先后組織赴外及港澳臺地區(qū)文物展覽79次,參與境外合作機構及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組織的文物展覽29次,跨地區(qū)、跨國家、跨文明的交流對話,一次次予人以深刻啟迪。

文明的使者在此教學相長——

故宮的紅墻黃瓦間,有時會看到這樣的異域面孔:佩戴著和故宮博物院員工一樣的金黃色工作胸牌,一道早晚上下班,同用工作餐;有年富力強的青年,亦有須發(fā)花白的長者。

他們,就是承太和殿之名的太和學者。

“太和學者”是一項學術交流計劃,由故宮博物院在2022年8月啟動。截至2024年底,項目已累計資助中外學者27位,涉及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qū)。

故宮太和殿臺基的螭首吐出雨水(2023年7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古老宮墻內,故宮博物院架起了一座座連接世界的文明之橋:創(chuàng)辦太和論壇,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積極拓展海外合作考古項目……東方大國的智慧與力量,因文化交流而無遠弗屆。

這是在故宮建福宮拍攝的2026年《故宮日歷》4個不同版本的模型(2025年9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文明的創(chuàng)造在此生生不息——

收獲的季節(jié)里,2026年《故宮日歷》如約而至,為故宮博物院獻上一份生日賀禮。

作為故宮博物院的一張文化創(chuàng)意名片,“故宮日歷”已連續(xù)出版17年,累計發(fā)行850余萬冊。

對于充滿藝術美感與巧思的故宮文創(chuàng),人們總有無限期待。

從單一產品到產業(yè)生態(tài),品種近2萬款的故宮文創(chuàng)不只是“爆款”產品,更構建起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價值紐帶,讓靜態(tài)的文化遺產通過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煥發(fā)新生,在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延續(xù)中華文明的生命力。

“希望故宮將不僅為中國歷史上所遺留下的一個死的故宮,必為世界上幾千萬年一個活的故宮。”故宮博物院創(chuàng)建人之一李煜瀛曾有這般希冀。

而今,故宮博物院中摩肩接踵的游客、琳瑯滿目的文創(chuàng)產品、爐火純青的文物修復技藝……都是故宮“活著”的明證。

由神武門一路向北,故宮還在“生長”:占地面積超10萬平方米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qū)雛形初現,將在下個百年延續(xù)興旺故宮守護者的薪火。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未來,故宮博物院將繼續(xù)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系統(tǒng)保護故宮世界文化遺產,挖掘闡釋其多元價值,不斷提升開放服務水平,進一步推動文物展示、傳播和活化利用,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故宮承載的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展望道。

過往的百年至此句讀,無限的未來從此開始。

擔負著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沐浴著新征程的惠風和雨,故宮博物院,風華正茂!


文字記者:徐壯、楊湛菲

統(tǒng)籌:劉陽、金宇、趙露露、邱星翔

(責任編輯:單曉冰)